中國上古神話中的「父 - 母 - 子」 (上) ____________________釆菊



老子《道德經》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從天地之始到萬物化生一個總括的描述。意思是說,最初是一個整體的力量,這個力量後來分成兩個力量,這兩個分開的力量產生了第三個力量,跟著便產生了萬事萬物。由於萬事萬物都是經由一二三這三個力量來的,因此所有事物中都有這三個力量的反映。

在神話中,由一分為二的這個力量分別以「父神」和「母神」來代表,而這兩個力量所生的第三個力量,則以「子神」來代表。

在中國上古神話中,始祖神是女媧,是她用泥土創造了人類,她的配偶神是伏羲。一說他們是夫婦,一說他們是兄妹,這反映出他們來自同一根源,後又結合而產生人類和萬物。我們可以說,伏羲是「父神」,女媧是「母神」。相傳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或龍身。在發現的數百幅伏羲女媧像中,可以看見他們有時相向,有時相背,但都是尾巴作螺旋狀交纏在一起。而在手上,伏羲多是拿著矩尺,而女媧則拿著圓規。在另外一些伏羲女媧像中,伏羲手捧著太陽,而女媧手捧著月亮,象徵男女不同的左右兩邊。 [圖 1]是一幅典型的伏羲女媧像。

一般的伏羲女媧像都只有他們二人,但有的中間還有一個第三者。如在山東漢畫磚上,伏羲和女媧中間有一個胖胖的人形 [圖 2]。

而在武梁祠石刻畫像中,二人間有一小童,牽著他們的衣袖 [ 圖 3]。這中間小童的形象可能是指人類,也可能是「子神」,但確實的含意,則無從稽考。

關於伏羲和女媧的研究,何新在他《諸神的起源》一書中有一種創新的看法。他認為伏羲和黃帝是同一人,而女媧與黃帝之妻嫘祖亦是同一人。他提出的理由是史書上有關伏羲的記載和有關黃帝的記載有許多契合的地方:

1. 記載文字上相同,事蹟重合
黃帝與伏羲二人均有類似的記載,如「服牛乘馬」、「取犧牲以充庖廚」、觀察天象、嘗味百草、作律呂琴瑟、首作算數、相貌是「人首蛇身,尾交首上」等。

2. 二者均有受河圖的記載
《易•系辭傳》:「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高亨註易說:「伏羲時有龍馬出於河,身有文如八卦,伏羲取法之,以畫八卦。」《漢書•五行志》引劉歆之說:「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書•願命》引偽孔安國傳:「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得其文,以圖八卦,謂之河圖。」

類似的描述亦發生在黃帝身上。《太平御覽》引《河圖》說:「黃帝遊於洛,見鯉魚長三尺,青身無鱗,赤文成字。」《藝文類聚》引《開元占經》,並引《龍魚河圖》云:「黃龍負圖,鱗成字,從河中出,付黃帝,令侍臣寫之示天下。」《黃帝本紀》註云:「神龍負圖文,遁其甲,故曰遁甲」。《太平御覽》引《合誠圖》云:「黃帝遊元扈上洛,與大司馬容光,左右輔周昌等百二十人臨觀。有鳳皇銜圖置帝前。帝再拜受圖。」

《論語•子罕篇》載孔子說:「鳳皇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用的便是這個典故。

3. 配偶的重合
據何新的說法,女媧亦即黃帝之妻嫘母,又稱嫘祖。嫘,古代還有一音讀如「螺」,都是指蝸牛或田螺。蝸和螺兩字是可通的。蝸牛亦名陵螺,螺螄亦名蝸蠃。女嫘(螺)與女媧(蝸)其實是同一名號的異寫。在這裡,我們看見黃帝與伏羲事蹟的又一次重合,即他們的配偶神也重合:

黃帝 ── 女嫘
伏羲 ── 女媧

這種蝸或螺,在新石器時代的遺珍中,常被用作藝術表現的題材 [圖4]。

到這裡,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新的猜測,從女媧和嫘母的名字,可以看出他們相同之處在於蝸殼和螺殼上的螺旋紋。而這個螺旋紋,在印度神話中,正好亦用來代表宇宙之母或萬物之母的力量。在印度,這個力量叫Kundalini,古代按音譯為軍茶利,今人按音譯為昆達里尼,亦有按意譯為靈蛇、靈能、靈量等。按印度瑜伽的傳統,這是個創造和照顧著萬事萬物的力量,與老子所講的「道」相同。這個母性的力量存在於萬事萬物,而在人體中,則反映為潛藏在脊柱底部三角骨的靈量。這個靈量呈螺旋形三圈半的形狀。據說古代的瑜伽士,能喚醒這個能量,使之上昇,最後穿越頭蓋骨,與外界整體的能量合一,這樣他們便達到與上天聯合,即瑜伽的境界。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一直有天人合一的說法,還有許多人神交通、人可通天的傳說。現在我們作一個大膽的假設,女媧的名字其實是指一個女性的螺旋狀的力量,而嫘母則是指一個螺旋狀的母性力量,與印度人所說的Kundalini相同,而嫘祖則是說這個力量是一切螺旋狀力量的始祖。

要支持這個假設,得提出更多的證據。其中一項可提的是《易經》,易經中的太極與八卦相傳是伏羲氏所作。《易•系辭傳》:「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取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以迎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系辭》亦提到萬物有數的觀念。我們提出的是螺旋線與太極有一種微妙的關係。

在蝸牛和螺殼上的螺旋線在數學上叫做螺線(spiral)。螺線是曲線的一種,畫法是從一中心點開始,畫一個半徑不斷增加的圓形。半徑增加的大小叫離心率,由於離心率的不同,可以畫出許多千變萬化的螺線。而最著名和最常見的螺線是:

1. 阿基米德螺線(Archimedes spiral),由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發現。它是一種半徑是以自然級數(1,2,3,4,5......)增長的螺線。它的一般公式是(r=a)。阿基米德螺線的畫法如 [ 圖5 ]。

在自然界中,這種螺線非常常見,如在葡萄藤、貝穀、蛛網、水漏時形成的漩渦、空氣對流的漩渦、旋風、颱風、宇宙中的銀河等都可發現。

2. 對數螺線(Logarithmic spiral),由近代數學家笛卡兒發現。它是一種半徑是以幾何級數(2,4,6,8,16......)增長的螺線。它的一般公式是(r=ea)。對數螺線又叫做等角螺線(Equiangular spiral),對數螺線的畫法如 [圖6]。

在自然界中,這種螺線非常常見,如鸚鵡螺的旋紋,松子瓣片的排列形狀,向日葵花中種子排列的形狀,這種螺線可以令得鸚鵡螺不斷生長,而不改變其重力的中心點。

3. 第三種與本文有關的拋物螺線(Parabolic spiral),它是由與笛卡兒同期的數學家費瑪發現的,因此亦被稱為費瑪螺線 (Fermat's spiral)。它的一般公式是(r2=a2)。拋物螺線的形狀如 [圖7] 。

如果我們在拋物螺線的中心點畫一圓形,塗上黑白兩種顏色[圖8],然後將這個圓形剪下 [圖 9], 這樣我們便看見一個類似太極的圖形了。



圖 10

4. 以上介紹的三種螺線都是在平面上作的,故稱為「平面螺線」,還有一種螺線是三維的,故稱為「非平面螺線」,英文叫 Helix,譯作螺旋線。螺旋線是希臘幾何學家或更早之阿波羅尼奧斯(Apollonius)發現的。而在自然界中,最為人熟知的例子便是DNA分子中兩條相互纏繞的螺旋線 [圖10]。此外,在印度的瑜伽體系中,人體裡面的左右兩脈亦是這種相互纏繞的螺旋線[圖11]。


圖11

為要知道拋物螺線是否真的和易經的太極有關,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拿它和古代的太極圖對照一下。

《易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但太極是甚麼?《易傳》無圖,亦沒有說明。後世畫的太極圖可分三類。

一是認為太極無形無象,無法繪畫。如果非要畫圖不可,只好畫個空心的圓形,所以第一類的太極圖是個簡單的空心圓。這樣的太極圖,在宋元時代的易學著作中,在《正統道藏》中,都常常可以見到。


第二類的太極圖是周敦頤的太極圖。後來朱熹把這個圖加以修改[圖12]。這個朱熹改訂的太極圖被收入《宋元學案》和及後的《四庫全書》,成為官方的版本。這可說是儒家官方版本的太極圖。現在除了少數學者外,已不為人知。

第三類太極圖即現在最流行的陰陽魚圖,據民國年代的杭辛齋在《易學藏書》中說,「陰陽魚」本叫「陰陽儀」,一音之轉,才成了「陰陽魚」。此圖在民間風行,不過現在的作法很不標準。標準的作法應如它初出世的樣子[圖13],載於明代趙撝謙的《六書本義》。

陰陽魚太極圖原來不叫太極圖,而叫作「天地自然河圖」。首次公佈此圖的趙撝謙說,龍馬從黃河中馱上來的就是這個圖。可是由於朱熹的太極圖已成官方版本,不可能取而代之,故後世學者只好稱這個圖為「古太極圖」[圖14]。明朝來知德作《周易集注》,收集了許多易圖,後人把它編為一集,稱為《易經來注圖解》。對陰陽魚圖仍稱古太極圖,書中認為此圖是伏羲所作,一直在秘密流傳。也有人說陳摶得此圖,但部分學問來自陳摶的周敦頤亦未見過,所以才另作一太極圖。

據以上分析,古太極圖相信比較可靠,因此我們拿它和由拋物螺線造出的太極圖相比較[圖15],可以看出它們完全相合。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卷首有他自繪的太極圖,也是完全相合[圖16]。這是否表示拋物螺線和宇宙的創生有關?


圖12



圖15


                                                  圖13

歷來易圖的畫法,由於沒有數學上的參考,只可能盡量的模倣,都很難做到完全精確。李申在《周易知識通覽》陰陽魚圖的傳播和畫法一條有這樣說法:「陰陽魚圖的原來畫法,見於趙撝謙《六書本義》。從圓心畫八條半徑將圖分為八份。上下兩份要分別為幾乎全白和全黑,左右黑白比例為1:2和2:1,其他四份依似此類推。其次,該圖要能表現出冬至一陽初生,夏至一陰初長。這兩個內容並不能完全相容。要表示冬至一陽初生,夏至一陰初生,乾、坤二卦範圍內就不可能是純黑、純白。由於圓周率是無理數,其他各區的黑白比例也僅是大致而言。所以,對於所要表示的內容,陰陽魚圖本就是個示意圖,不可能符合嚴格的數學要求。不過,假如連作圖之初的那點嚴格性也沒有,在此基礎上的研究工作就更是無水之源了。」從數理及哲理兩方面看,原來的太極圖,說不定就是我們所畫的那個樣子。

必須承認,以上提出的在目前階段,只可算是一個猜想,證據方面是不足的。但如果這個假設有一天得以成立,便可以說明,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父神和母神在有形相和無形相兩方面都是有所啟示的。在有形相方面,表現為伏羲與女媧,黃帝與嫘祖。在無形相方面,則表現為太極之陰與陽。由於孔子之後的儒家學派,採取一種理性化的思考方式。漸漸把人格天的信仰沖淡,而代之以一套德性天的系統,於是造成一種印象,認為中國的「父神」和「母神」崇拜毫不重要,有些學者甚至認為中國是一種非宗教的文化。於是造成一種現象,在士人之中以天道性命形成的一套宇宙觀,與民間自上古流傳下來的神祇崇拜完全斷成二截。讀過一點書的人往往視後者為迷信。如何填補兩者之間的洪溝,成為一項艱巨的工作。

在民間,伏羲和女媧的崇拜至今仍然不斷。在甘肅天水市伏羲路西端有伏羲廟,又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在山西亞吉縣人祖山巔,有人祖廟。始建年代無考,現在廟宇為清乾隆年間重修,內塑伏羲、女媧像各一尊。女媧陵墓,在中原地區散布很廣。西自陝西,東到山東,南從河南,北至山西,女媧陵、女媧閣、女媧墓、女媧廟,歷歷可數。最著名的有河北涉縣女媧宮,山西運城女媧廟,潼關口風陵堆女媧墓、晉州帝女廟,兗州濟寧女媧陵,西華的女媧閣、女媧墳,太行山的女媧祠和登封少室山的三皇廟等。

除了伏羲、女媧崇拜外,在民間還有黃帝、嫘祖的崇拜。嫘祖別號「西陵氏」,據何新的說法,她就是山海經中的西王母,亦即是在民間大名鼎鼎的王母娘娘,而黃帝亦變成王母娘娘的配偶神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管治著在他們左右排班的眾多神祇,形成一個龐大的天界系統。如何理解這個龐大的天界亦成為一個大題目。

(下期續)


中國古代器物上的渦旋雲紋

回到主頁